找到相关内容7938篇,用时6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圣凯法师: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

    大乘佛法时代,形成了不同修持法,不同目标的念佛。印顺法师在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将念佛法门概括为四种:称名、观相、唯心、实相。[49]   念佛与称名在经中本来是各别的,中国净土学者合二者为一...,不能了解大乘慈悲、般若的实相深法,只好由被下根,广弘称名的法门了。”[54]所以,中国佛教受西域译经传法者的影响,而流行称名念佛。   观相念佛可以分为二类:1、念佛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5270884.html
  • 李孝本:南北朝之佛教资料篇(1)

    景翼入玄圃,大会众僧。此时子良欲景翼礼佛,景翼不肯。  子良赠翼「十地经」,翼造「正一论」云:「宝积云:佛以  一音广说法﹔老子云: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﹔佛云:实相﹔  道曰:玄。老、释始一而迷者分之」。...

    李孝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0270892.html
  • 佛教各宗对净土分类的看法

    有其土。一者法身是实相之土,普贤观云:「释  迦牟尼名毘卢遮那佛,遍一切处,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土,即  法身土。 (大正九、三九下) 二者报身土有内应身、外应身  两种,内应身是法身相应之身,所居的是...

    宏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0871071.html
  • 瞬刻永恒的最高境界

    保存的很多有关悟道的传说和诗作常与自然有关。从最早的“教外别传”的臆造传说开始:   “世尊在灵山会上,拈花示众,是时众皆默然。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。世尊曰:吾有正法眼藏,涅盘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...

    李泽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4871115.html
  • 熊十力《新唯识论》与佛教义理融摄的问题探讨

    《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》,台北:法鼓文化出版,1997。  18、万金川着,《中观思想讲录》,嘉义:香光书乡出版,1998。  19、杨惠南着,《龙树与中观哲学》,台北:东大出版,1988。  20、...

    裴春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3871139.html
  • 虚云和尚禅法要旨之探讨

    实相相应,直趋菩提。虚云和尚说:  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能成佛,全由尘劳烦恼之所迷惑。佛陀福德智慧圆满,是不迷常住真心。常即不变,住即不动,真即不假。此不变、不动、不假,能觉悟了知一切法者,名常住...

    胡健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271148.html
  • 颜尚文:汤用彤的汉唐佛教史研究(2)

    存人心。往往以莫须有之史实为象征,发挥神  妙之作用。故如仅凭陈迹之搜讨,而无同情之默应,必  不能得其真。哲学精微,悟入实相。古哲慧发天真、慎  思明辨。往往言约旨远,取譬虽近,而见道深弘。故如  ...

    颜尚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471191.html
  • 蕴处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

    也谈到真理轨范的的法,如「缘起」、「四谛」的道理等,「  缘起」的道理,不论佛出世,不出世都是法界、法住的永远不灭  的真理,即所谓「真如实际」或「诸法实相」,释尊认为「缘起  法」是存在的真理,佛...

    张瑞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071290.html
  • 中国禅宗的心性论主张与传统思想背景

    中国人通常不易接受的,所以中国人极其乐于接受佛陀所说的“中道”。而中国人所接受的大乘“中道正观”,通常都不是三论、天台的学僧们说的“三谛圆融”的“中道实相”,更多的还是不偏不倚,过犹不及的那种意思。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571296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

    世俗谛和真谛之二谛来认识世界皆幻的真实不虚的道理,突出“八不中道”的实相义。   隋代出现的三阶教在理论上也有特点。“三阶”是根据佛教的“...

    黄夏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971301.html